Neville Mars
Neville Mars(何新城) 的建筑师职业生涯始于鹿特丹库哈斯建筑事务所。2003年在北京组建了动态城市基金会(DCF)后便一直活跃在中国,2008年他在上海创办何新城建筑事务所并出任首席建筑师,该事务所开发的理论基础已运用于全中国多个生态城市规划,用进化论策略制定一项全面的未来的憧憬。2013年何新城与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合作城市生态综合规划项目,研究印度孟买的大城市发展策略及可持续性生态解决方案。
何新城的作品获广泛发表,其建筑艺术装置曾在欧洲、亚洲和美国的各大双年展展出。曾受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UN HABITAT)的邀请,参与被台⻛海燕摧毁的菲律宾塔克洛班市的规划⼯作,以及受古根海姆博物馆委托,为孟买市的未来制定总体规划。最近被任命为2020年西安双城双年展的四位策展人之一。
2005 年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对荷兰有这样一段描述:
「直到今天,荷兰仍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位于海平面以下。如果没有一系列复杂的水利设施阻挡,荷兰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每天将被潮汐淹没两次。」
「当你坐火车从比利时进入荷兰,可以喝着咖啡顺便看看窗外。这时候如果你看到的农田图案是乱糟糟的,那说明你还在比利时境内;而如果是一幅阡陌交通、田地划分整齐的景象,那么说明荷兰已经向你敞开了怀抱。」就像纪录片说的,荷兰本该是「被淹没」的国度。但在低洼的环境下,荷兰人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了无限可能。他们的国土面积不大,大约只有 2 个北京城大小。为了求生存,荷兰人在海边建起了堪比长城的防洪堤岸。甚至,他们还大规模地“围海造陆”,向海洋寻求地盘。
当然,荷兰人的想象力,不止于生存劳作,还有艺术。伦勃朗、维米尔、梵高、蒙特里安、勃鲁盖尔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画家,都是荷兰人。
在当代,荷兰的创意产业依旧发达。荷兰的设计与艺术,并不会泾渭分明,非常有逻辑、有概念,从一瓶水的设计,到一座新城的规划,都是相互交通的。
何新城就是一位典型的荷兰设计师。“荷兰设计不那么会讲故事,但是背后都有研究或者调研支撑。”设计师何新城曾说过。
△何新城为孟买设计的“水椅”,设计灵感来自切斯特菲尔德(Chesterfield)沙发,有一种十八世纪风格的室内装潢的美感。精巧的水纽扣设计,充当了水箱的进水口,水椅表面可以保持干燥以供坐下,将沙发的舒适感带到室外公共场所。如今的他,开设了何新城建筑事务所,在孟买和中国上海都设有分支机构,这是一个专注于各类复杂及特定施工建筑项目的精品设计工作室。值得一提的是,它格外关注可持续性和功能性的发展,对中国城市空间也有着自己独道的解读,接下来我们就会谈一下何新城过往的作品,以及他的「中国梦」。
Walltopia 是一家专门生成攀岩设备的公司,他们希望在保加利亚建立自己的总部大楼,经过激烈的评比,何新城建筑事务所在369个参赛作品中最终胜出,他们的提案充满了未来主义,整体是一个8800平方米的混合结构,攀岩元素在建筑中被巧妙的折叠了,与此同时,他们还会将这座建筑打造成保加利亚的一处可持续发展活动中心。作为攀岩公司总部,何新城认为“攀岩墙必不可少,但我们应该让它在整个办公区域中折叠起来,实现一定程度的跨界”,于是不规则的外层结构均装有带把手的穿孔铝板系统,建筑物外层可以充当攀登表面,员工身处总部大楼内时则可以完全沉浸在公司的产品中。“对于攀岩者来说,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种连续的攀岩体验,既具有挑战性,又非常易于阅读和导航。在外层攀岩设计上,既有面向初学者的坡道,也分出了三个复杂性较高的大型攀岩峡谷。”
考虑到项目的位置,建筑师对大型建筑物的前立面进行了整形,以阻隔街道的声音,同时屋顶的坡度也能防止建筑物后面的活动公园太阴暗。建筑屋顶的设计也很值得玩味,人们可以通过办公区内部的电梯到达,也可以通过攀爬直接来到屋顶的酒吧和餐厅,无时无刻都体现着攀岩公司的主题。
2013年,何新城与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合作城市生态综合规划项目,具体化的研究印度孟买的大城市发展策略及可持续性生态解决方案。
在我们的印象里,孟买人口密集,互联网上流传的一些图片,几乎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何新城来到此地后,感受也是类似的。
何新城用自己的立体模型来测算了孟买的人口密度,如下图所示,高耸繁密的黄色柱块覆盖了整个景观,而这些黄色的柱块代表了该地区的人口密度(正常的区域是白色的),用数据来说,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孟买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的居民都挤压在四分之一的城市空间内,而且这些贫民窟大多是高度不超过两层的低层建筑,如此的居住环境,很难不脏乱差。人口密集带来的具化问题也很多,首先是公共交通运输,孟买存在着大量的堵车情况,另外就是饮水问题,孟买的极端气候让缺水成为了贫民窟的常态。
「Landlink」是何新城提出的解决孟买城市空间问题的第一个模型,也非常具有“启新”的意义。原先,这里只是普通的两根输水管道,何新城提出将其发展为多层桥梁,促进交通、公共和商业活动以及社会参与。Landlink的1.0版本是更便捷的行走通道,2.0版本则将演变成步行区和商业广场,小型塔楼也会在此地建成,进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贫民窟CBD」。
这个项目的启示意义有很多,孟买遍布着类似的管道,针对管道进行的空间改造,可以赋予基础设施新的功能,打开与自然景观的视觉连接,同时也可以增进贫民窟与偏远地区的连通。
贫民窟CBD的确是非常酷炫的设计,但孟买当地更大的刚需在于交通,即日常行驶的“嘟嘟车”,我们也叫它“三蹦子”或者“电动三轮车”。
何新城建议,Tansa管道全长55公里,穿越孟买的主要区域,完全可以采用现有管道的间隙空间,打造出孟买的「嘟嘟车高速公路」,将未完全被利用的基础设施转变为嘟嘟车的本地化高速运输网络,让贫民窟与工业郊区建立起联系。
在何新城眼中,中国的很多大城市,显然是孟买的理想状态和阶段目标,但中国的大城市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中国的城市发展太快了”,何新城在很多访谈中都谈到过这句话,在他看来,高速发展的中国城市,仍旧具有相当高的可塑性。
“近20年来,中国的公共空间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越来越繁荣,但是可供人们交流和放松的空间却越来越少了。看起来可能并不严重,却意味着城市渐渐失去了它最主要的功能—交流。可以说建筑物之间的空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而不是建筑物本身。小区用围墙圈起来,人行街道被交通走廊取代,城市的公共空间一直在消失。”
何新城想改变这一切,他也有着对中国都市改造充分的热情,其网站 burb 就是第一个为理解并改进中国的城市所搭建的开放平台,毫不夸张的说,何新城是一个有“中国梦”的荷兰人,为了给中国城市建筑提出未来框架,他曾撰写过800页的著作《The Chinese Dream - a society under construction(中国梦——一个正在建设中的社会)》,具体描述了他对中国城市建设的设想,也寄望于中国不重蹈美国城市建设的覆辙。
「浦东2040」则是何新城的新愿景。他经常生活在上海,也深感浦东的繁华,在经历了25年的发展之后,浦东的大体规划已经完成,此番何新城建筑事务所主要将目光放在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探索城市与自然的平衡之径。
在何新城看来,现在的浦东面临着毋需过度扩展城市足迹却又要保持经济增长的矛盾,他依此设定了规划战略:保留农田,城市发展自然扩张;优化稳固的城市框架;从荷兰的一个大城市—兰斯塔德的过往发展趋势借鉴经验教训,海纳百川为己用。这个城市无论是在景观形态还是在城市元素方面都非常相似于浦东。何新城在探索浦东未来的方案中,把关键词放在了「城市再生」上。在孟买项目中,何新城巧妙利用输水管道,提出了高效性价比的城市升级方案,而在「浦东2040」计划中,他从黄浦江上寻找着切入点。
黄浦江上有着大量新建筑的桥梁,对于机动车来说,这些工程提供了合理的两岸连接,但对于自行车和行人而言,仍旧是不可达的。何新城认为,连接浦东和浦西,不仅仅是便捷性问题,更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点。于是乎,他提议建筑一个贯穿浦东城区并且横渡黄埔江的绿色慢交通通道。在现存桥梁、高架桥及过街天桥下面建造自行车和电动车线以及跑道。这个提议将会是促使广阔的海滨复原以及近年开始进行的陆家嘴人行天桥系统升级不可分割的部分。何新城观察到,浦东仍然有很多古代的水乡,然而由于忽略自然景观更加微妙方面的管理条例和商业利益,这些遗产在不同尺度上被破坏。他想尽可能为浦东设计一个当代水乡的都市模型,即「Water City」的概念。
此处,他也谈到了荷兰的经验之道,在阿姆斯特丹,运河、河流和小溪成为了包含所有发生活动的新城市空间框架。这一网络中的地表水可以随着季节更替有一定程度的浮动,当水位较低时,一个可以渗透水的河床形成的绿色休闲区域将会显现出来,不同尺寸和特征的公园点缀水城其间。如图所示,水路成为了「Water City」的关键之处,同时也成为了这一带开启商业新台阶的钥匙。Water City 区域的楼层数不会高,但区域居住区紧凑的布局达到的密度可以与浦东板块的街区相媲美,顶层的台阶形成可以供私人休闲的大梯田,同样可以用于城市耕作以及光伏电池。
从未来发展角度出发,何新城还提出了一处非常有创想的建议,那就是打造「空港城」和「乘客港岛」。
飞机旅行的普及,通宵航运,全球商业网络以及拥挤的市中心使得城市化发展趋势促成远离市中心的机场,越来越多这种独特的郊区扩张模式产生了次级城市中心,形成有力的城市引力。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就已经接受了机场城镇化并作为一类都市发展模型。
浦东机场有意向海面扩展,何新城的建议无疑在这雄心勃勃的展望基础上,在全面实现海空交通枢纽机场上更近了一步 ,特别是货运和旅游业可以从这个枢纽体系中受益良多。
浦东2040是一个很好的未来样本,而对于「未来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何新城还有一个具化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火车、地铁都被折叠起来,堆放在尽可能少的地面上,地面拥堵不会再出现,人们的出行会依托于地下深处的无人驾驶汽车。何新城认为,在未来的大城市,地表上依旧会有各式摩天大楼,但更多的公共空间场景会发生在地下,从而实现空间利用的最大化。
作为一个荷兰人,同时有着多国建筑背景,何新城有着非常好的国际视野,他从美国20世纪中叶城市发展的弊端出发,结合荷兰的一些城市建设成功案例,给出了当代中国城市建设的新出路。
恰如何新城著作的书名,现在的中国就处在一个高速建设中的社会,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何新城在书中曾提到,20世纪中叶,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城市急速扩张。然而如今很多高速发展的危害却开始在美国显现,尤其在现在全球性环境恶化以及能源紧缺的时代。但中国不一样,在中国的这个城市发展进程完成之前,中国还可以从城市环境角度出发,选择一条完全不一样的出路,这一条路,何新城正在和中国的伙伴们,一同努力开拓。内容来自设计师Neville Mars,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冒犯,敬请联系